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家政服务市场里学问多
作者:cnjzzj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9 0:37:5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38岁的王云霞3年前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凭一手炒菜功夫,她进入了北京丰台区一家家政服务公司。

  现在她每天固定为3户人家做饭,中午11点至12点为一个独居老人做饭,下午5点至6点到另一个居民小区给第2户人家做饭,从下午6点1刻至8点再给同一小区的最后一家干活。王云霞说她们一共有七八个姐妹在这个小区干活,差不多每月都能挣1000多元。

  如今,像王云霞这样的家政工在我国就业人口中正越来越多。据商务部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家政从业人员达1500多万人,家政服务企业近50万家,年营业收入1600多亿元。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分析认为,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以及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非家庭场所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也更加旺盛,家政服务市场的蛋糕将越来越大。

  从洗衣做饭到定制服务,保姆开始向专业化转变

  “坐月子,找月嫂”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选择。然而仅仅在五六年以前,“月嫂”在许多城市还很难找到。身为职业女性的刘华英至今还记得当年在城里生小孩的窘况,因为没有经验,城里又找不到“月嫂”,她不得不请来双方的4个老人帮助照顾。可现在,她的侄女前不久生了孩子,“请个月嫂就解决了问题,既方便也放心。”

  刘华英曾遇到的难题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不仅以保洁、搬家、保姆等传统服务为主的家政工几乎遍布大小城市,而且过去那种简单“保姆式”的家政服务正在向更加专业、细致的方向发展。生病了,可以有专业的护工;种花养草,可以找专业的园艺工;健身锻炼,有专业的指导员;甚至个人爱好等,也有个性化定制服务。一位家政公司经理告诉记者,他们的服务目标就是:只要需要,就能做到。

  “只要需要,就能做到”在促使家政服务更加专业化的同时,也推动家政业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宽泛。陈家正是武汉市新洲区农民,60多岁的他已经是一家家政公司的老员工了,因为懂种花植树,他现在与另外几个老园艺工一起看护着几个高档小区的园艺绿化。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草地上浇水,满眼奔放的绿色使他的工作看上去有几分惬意。“他们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员工。”这家小区物业公司经理王东平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公司只招聘年轻的安保人员以及少量水电管护员,但现在他们公司与家政公司签了约,由家政公司负责小区的绿化美化和园林管养。

  专业化开始成为家政服务业的招牌。据商务部调查,目前各地家政市场虽仍以保洁、搬家、保姆等传统服务项目为主,但部分家政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家政服务项目,如月子护理、生活秘书、个性化服务等开始推广,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另一类向企业、政府机关、社区、医院等非家庭场所提供相关的清洁、绿化、医院陪护等项目服务的家政企业,实力开始壮大,专业化水平也逐渐提高。

  一张桌子就开张,家政服务短板还很明显

  江苏省连云港(6.47,-0.16,-2.41%)市的陈欣欣女士最近正在为找不到护工烦恼。她的老父亲因病瘫痪在床,她到当地的家政公司去了好几次,但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护工。家政公司的人告诉她,公司有时候一天要接几十个寻找护工的电话,可最后能顺利找到护工的不到三分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同样的情况,在各地差不多都存在。

  一方面,养老护理市场十分火爆,就业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养老护理员却奇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专业人士分析,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缺少专业护理员,员工缺乏专业护理经历、没有受过培训;有的是因为信息不对接,一些愿意从事护理的人员对市场情况不了解,尤其对家政市场的就业形势搞不清楚;有的是因为就业“眼光高”,对养老护理业不屑一顾。

  养老护理市场的状况折射出家政服务的不足。尽管这些年家政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家政服务的短板仍然很明显。在发展规模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金大多在10万元以下,大部分企业营业额不超过50万元,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年营业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即使在家政市场庞大的北京,87%的家政服务企业注册资金不超过10万元,“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块牌子”就开张营业的现象较为普遍。

  规模小,导致发展能力相对不足。一位家政公司经理告诉记者,她太清楚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服务了,可是她找不到这么多的专业员工,眼看着钱挣不到。这就是现状:家政市场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家政人员上岗培训不足。据调查,在全国家政服务员队伍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近90%,接受过系统岗前培训的不到20%。

  此外,供需信息难以对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也制约着家政市场的发展潜力。一些雇主说,用户在选择保姆时仅能听家政公司的一面之词,而对保姆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和证明,一旦出事儿,家政公司往往推脱得一干二净。由于缺乏有效规范,供需信息不对称,居民找不到服务、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阻碍了居民服务消费的扩大。

  从加强培训开始,家政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正迫使着家政服务业尽快弥补不足、补齐短板。商务部的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家政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在组织形式上依据实力大小分为专业市场、社区服务站、企业、个体工商户、零工5种;虽然大部分企业属单店经营,但少数企业开始运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方式,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年营业额已达数千万元。

  “吉林大姐”在深圳乃至国内许多地方的家政市场都小有名气。打造了“吉林大姐”品牌的吉林省妇女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秀茹说,这一品牌的基础就是培训。早在3年前,为了提高保姆素质,让“吉林大姐”真正叫得响,指导中心就办起了“吉林大姐”培训基地,使“吉林大姐”形成了“报名—培训—输送—上岗—跟踪服务”的完整链条。今年3月27日,60多名头戴小红帽、身穿红围裙的“吉林大姐”一踏上深圳,就被当地家政公司抢签。如今,吉林省已向全国各地输出1万多名“吉林大姐”。

  “吉林大姐”的成功与加强培训密切相关,而加强培训也是整个家政市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主要手段。前不久成立的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就表示,要把“职业化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行业化培训”作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上海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在安徽巢湖5月6日举办的免费培训“金牌月嫂”活动上,当天就有100多名家政员工走进了培训课堂。

  作为主管部门的商务部更明确提出,要把支持引导家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按照这一要求,商务部从今年起,将用2至3年的时间,推动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

  在这一前提下,商务部将对现有家庭家政服务企业制定标准和规范,按照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使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价格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服务特色,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使提供家庭服务的企业成为居民信得过、用得好的生活伴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