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个非常感人的保姆故事
作者:cnjzzj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23 1:36: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呵呵,,我刚才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保姆的故事,感觉非常不错,在此我特意转载过来供大家欣赏,很感动人的喔.,.
   
    17日,大年三十,鞭炮响彻上海,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详和之中。承家热闹非凡,小小的圆桌旁,围坐了五个人:苍颜白发的承名世夫妻、朱静华,还有一脸兴奋的古宗振夫妻。
   
    18日,大年初一,承名世的女儿和儿子又特地请这古宗振夫妻吃饭……
   
    何朝荣来到这户人家只有一年多,但双方的感情却如同亲人。
   
    何朝荣说,承名世姚月元夫妻也一直没有把她当作保姆,“他们像我的爸妈一样,把我当女儿一样,从来没有把我当保姆看待。”
   
    在承家,每天都是同样的场景:一对老夫妻,一个曾经的老保姆,一个中年保姆,四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言笑晏晏。跟雇主在一张桌子吃饭,何朝荣觉得很开心。
   
    2006年8月份,何朝荣曾回家一个星期,但心却留在上海,每天都要打电话到承家,询问这事,叮嘱那事,始终放不下心来,毕竟,“他们三个老人加起来都200多岁了”。
   
    那个时候,找个替代的钟点工不是难事,但是春节“保姆荒”,她说,自己怎么走得开?
   
    春节期间,照顾承家三位老人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钟点工可以临时替代一下;承家的几位晚辈纷纷回家团聚,也可以照顾几天。但何朝荣说了一句话:“即使是承家的晚辈,也没有我那么熟悉老人们的情况,更何况钟点工,我不放心。”就是这份感情牵绊,让她人走得了,心却走不了,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保姆荒”,“荒”人也“荒”心
   
    如今,对城市基层管理者来说,“保姆荒”是一个看似不大但实际不小的考验。以普陀区为例,上至区委书记,下到“小巷总理”,每年都在为春节留住保姆而努力,这次,长寿街道为春节“留守保姆”征求春节愿望,并为她们圆梦,包括邀请何朝荣丈夫来上海过年,也是城市政府为缓解“保姆荒”的一次有效尝试。
   
    春节之前,上海民政局下属的社区服务中心也曾推出300名“春节留守保姆”,并制订出种种新措施,如保姆雇主免交中介费,改向家政公司缴纳管理费;规定保姆最低工资,最低月工资不低于900元等,期望稍微缓解春节期间出现的“保姆荒”。
   
    不过,这300名保姆一经推出,不出几天就被预定一空,每天仍有七、八十个电话“要人”。选择回家过年的保姆远远超过了“留守”保姆。
   
    其实,保姆荒不仅仅“荒”人,而且荒“心”。长寿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何朝荣在承家每天要照顾3位老人,十分辛苦,同时工资也并不高,2007年3月份才会从900元/月上涨到1200元/月。“何朝荣留下来,完全是因为出自内心的感情牵挂。”
   
    如今,社会舆论普遍比较关注的“保姆职业化”确实是行之有效的良方。职业化,不仅仅可以提高保姆的专业水平,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保姆,更可以改变人们“保姆工作低人一等”的传统看法,让原本由外来人口“担当重任”的保姆行业吸引来更多本地人,缓解逢年过节就缺保姆的尴尬。
   
    但保姆毕竟还是一份有些特殊的职业,除了职业化管理,专业培训,还有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感情。两方都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的这份感情,似乎并不仅仅就是靠保姆的职业化管理就能够达到的。
   
    “保姆荒”,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感情问题,追根究底,还是城乡分割体制下两个群体的和谐相处的问题。
   
    呵呵..大家看了觉得怎么样啊?感觉不错吧...爱情的力量是很大的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